参考价格
1-5万元型号
GEST-121A品牌
中科微纳产地
中国样本
暂无探测器:
10加速电压:
机内测试电压: 10V/50V/100/250/500/1000V 任意切换电子枪:
10电子光学放大:
10光学放大:
10通道数:
10误差率:
10波长准确度:
10灵敏度:
基本准确度:1% (*注)分辨率:
10重现性:
无仪器原理:
电阻式计数分散方式:
无测量时间:
60测量范围:
电流测量范围为: 2×10-4A~1×10-16A看了计算机房活动地板电阻值绝缘电阻测试仪的用户又看了
虚拟号将在 180 秒后失效
使用微信扫码拨号
全自动绝缘电阻测试仪
GEST-121A
符合标准:
GB/T 2439-2001《硫化橡胶或热塑性橡胶 导电性能和耗散性能电阻率的测定》
GB/T 12703.4-2010 《纺织品 静电性能的评定 第4部分:电阻率》
GB/T 10064-2006_《测定固体绝缘材料绝缘电阻的试验方法》
GB 1672-1988 液体增塑剂体积电阻率的测定
一、概述
本仪器既可测量高电阻,又可测微电流。采用了美国Intel公司的大规模集成电路,使仪器体积小、重量轻、准确度高。是目前国内测量范围*宽,准确度**的数字超高阻测量仪。
所有测试电压(10V/50V/100/250/500/1000V) 测试时电阻结果直读,免去老式高阻计在不同测试电压下或不同量程时要乘以系数等使用不便的麻烦,使测量超高电阻就如用万用表测量普通电阻样简便。
二、技术指标
1、机内测试电压: 10V/50V/100/250/500/1000V 任意切换
2、供电形式: AC 220V,50HZ,功耗约5W
3、仪器尺寸: 285mm× 245mm× 120 mm
4、质量: 约2.5KG
四、工作原理
本仪器是同时测出电阻两端的电压V和流过电阻的电流I,通过内部的大规模集成电路完成电压除以电流的计算,然后把所得到的结果经过A/D转换后以数字显示出电阻值,即便是电阻两端的电压V和流过电阻的电流I是同时变化,其显示的电阻值不象普通高阻计那样因被测电压V的变化或电流I的变化而变,所以,即使测量电压、被测量电阻、电源电压等发生变化对其结果影响不大,其测量精度很高;从理论上讲其误差可以做到零,而实际误差可以做到千分之几或万分之几。
典型应用
1、测量绝缘材料电阻、体积电阻、表面电阻(率)
2、测量防静电材料的电阻及电阻率
3、测量计算机房用活动地板的系统电阻值
4、测量防静电鞋、导电鞋的电阻值
5、光电二极管暗电流测量
6、物理,光学和材料研究
标准配置:
1、测试仪器:1台
2、.电源线:1条
3、测量线:3根(屏蔽线、测试接线、接地线)
4、使用说明书:1份
5、标配:一套电极
备注:
1、本机标配是一套电极,请选好那种类型
2、本仪器配不同的测量电极(夹具)可以测量不同材料(固体、粉体或液体)的体积电阻率和表面电阻率或电导率
本仪器主要用于测试绝缘材料的绝缘电阻、体积电阻及表面电阻值,本仪器是一台通用试验仪器,通过选配不同的测试电极,可以满足和测试所有不同类型的绝缘材料,如:粉末、片材、薄膜和液体溶液等。本仪器测试量程比较款,最高可以到1018Ω,几乎可以满足于市场上所有的绝缘材料的测试。
首先*步需要测试体积电阻值和表面电阻值,然后根据试样的尺寸和电极系数,根据计算公式得到体积电阻率和表面电阻率,体积和表面电阻测试时,对电压试样的位置不同,从而能够不同的电阻值在接和未接试样时电容的变化
2021-11-22
2025年4月15日,山东鑫隆晟道交轨通有限公司与我司达成重要合作,2025年4月15日,正式采购我司研发的高精度海绵落球回弹试验仪,用于其交通轨道材料研发与生产过程中的弹性性能检测。此次合作不仅彰显
在全球能源结构转型与“双碳”战略目标的推动下,氢燃料电池技术作为清洁能源的重要载体,正迎来的发展机遇。作为氢燃料电池核心组件之一,柔性石墨双极板的性能直接关系电池系统的效率、寿命及安全性。近期,北京中
在全球能源转型的浪潮中,氢燃料电池作为潜力的绿色能源技术,正受到广泛关注。其发展的关键不仅在于技术突破,更依赖于完善的标准体系构建。北京中科微纳精密仪器有限公司,凭借的技术实力,在通标中恒标准化技术研
高压漏电起痕试验仪的设计、制造和使用需遵循一系列国际和国内标准,如 IEC60112、GB/T4207、UL746A、ASTM D3638 等。这些标准对试验方法、设备参数、试样要求、判定规则等方面都
优化测试流程对于提升试验机的工作效率与测试质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测试准备阶段,引入先进的自动化样品装夹系统。该系统融合了前沿的机械臂与高精度视觉识别技术,其中视觉识别系统宛如拥有一双锐利的 “眼睛
粉末压实密度测试仪中,压强控制技术是确保测试结果准确性以及实现对粉末压实过程精确调控的核心要素。随着粉末材料研究与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对压强控制的精度、稳定性和灵活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先进的压强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