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差率:
1%分辨率:
1%重现性:
1%分散方式:
无测量时间:
60s测量范围:
16/20~325/400看了超硬材料堆积密度测定仪的用户又看了
虚拟号将在 180 秒后失效
使用微信扫码拨号
ZKMD-3584超硬材料堆积密度测定仪
标 准:
JB/T3584-1999《超硬磨料堆积密度测定方法》
美国国家标准 ANSI B74.17-1976《金刚石磨粒堆积密度的检验方法》。
用 途:
适用于检测超硬磨料16/20~325/400的人造金刚石和立方氮化硼的堆积密度测定。,也适用于检测其他类似颗粒状材料的堆积密度。本标准规定了超硬磨料堆积密度测定仪器和测量方法。
工作原理:
将待测的超硬材料磨粒装入漏斗,迅速打开橡皮球,磨粒顺着漏斗的下端口自然下落流入到测量筒中,将流入到测量筒中的磨粒刮平,在天平上称取刮平后测量筒中的磨粒质量,再除以测量筒的容积,就可以测出待测磨粒的堆积密度。
主要技术参数:
漏斗材质:黄铜
漏斗顶部内径:57.1mm±0.01mm
锥度高度:41.3mm
漏斗角度:63°±10° 内径:6.4mm±0.03mm 长度:6.4mm±0.03mm
漏斗锁闭装置:用一个直径19mm的橡皮球,用两根弹簧固定在漏斗下颈的出口
测量筒:材质黄铜 内经19.3mm±0.01mm 容计:10ml±0.2cm3
安装:
1. 仪器应安装在稳固的工作台面上。
2. 工作台面上应铺上5mm厚的橡胶板。
3. 调整底盘上的三个水平调整螺丝,使底盘处于水平状态。
4. 仪器安装后应避免剧烈振动。
测量筒容积的标定:
1. 标定方法按JB/T3584-1999的规定执行。
2. 标定周期一般情况下不应超过1年。
3.测量的环境条件要求:相对湿度:45%~55% 环境温度:20~240C
测试步骤:
1. 将待测样品按标准规定的方法取样,缩分至25±0.1g,装入体积约为30cm3的镍坩埚中,在110±50C的烘箱中烘干1小时。
2. 从烘箱中取出待测样品并置于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保存至少4小时,使其适应实验室的气氛并消除静电。
测试过程
1. 将仪器的漏斗仔细清扫干净,关闭出料口的橡皮球阀,并将测量筒和集料盘清扫干净,放于定位销上。
2. 将制备好的试样倒入玻璃加料器中。加料时先沿漏斗壁,然后移至中心部位,在加料器不离开料堆的情况下,缓缓地流入漏斗中,使其从中心向四周均匀散开,自然堆积成锥形。
3. 迅速打开橡皮阀,使试样自由下落,充满测量筒。用左手轻轻地扶着测量筒,右手立即用刮料板的棱紧贴测量筒口边缘,以5~100的角度将多余试样刮去。刮料时,操作自始自终要细心,避免振动、冲击或其它干扰因素。然后轻轻敲击测量筒壁,以减少试样体积,用“毛笔”清除测量筒外侧及底部的散落颗粒。
4. 在天平上称量测量筒中试样的质量M1,精确到0.001g。
5. 重复5.3.1~5.3.4规定的操作过程2次,获得测量结果M2、M3。
6. 计算三次测量结果的算术平均值M。
7. 被测样品的堆积密度按下式计算: D=M/V
式中:D —被测样品的堆积密度,单位:g/cm3;
M—测量筒中试样的质量的算术平均值,单位:g;
V —测量筒容积,单位:cm3。
允许偏差:对于16/20~325/400粒度的试样,三次测定的堆积密度值**值与*小值之差不应大于0.015g/cm3。
适用于检测超硬磨料16/20~325/400的人造金刚石和立方氮化硼的堆积密度测定。,也适用于检测其他类似颗粒状材料的堆积密度。本标准规定了超硬磨料堆积密度测定仪器和测量方法。
首先*步需要测试体积电阻值和表面电阻值,然后根据试样的尺寸和电极系数,根据计算公式得到体积电阻率和表面电阻率,体积和表面电阻测试时,对电压试样的位置不同,从而能够不同的电阻值在接和未接试样时电容的变化
2021-11-22
2025 年4月28 日,佛山宝尔特斯密封技术有限公司与中科微纳达成重要合作,在2025年4月29日成功采购一台碳滑板摩擦磨损试验机。此次采购旨在进一步提升宝尔特斯在密封技术研发和
2025年4月15日,山东鑫隆晟道交轨通有限公司与我司达成重要合作,2025年4月15日,正式采购我司研发的高精度海绵落球回弹试验仪,用于其交通轨道材料研发与生产过程中的弹性性能检测。此次合作不仅彰显
在全球能源结构转型与“双碳”战略目标的推动下,氢燃料电池技术作为清洁能源的重要载体,正迎来的发展机遇。作为氢燃料电池核心组件之一,柔性石墨双极板的性能直接关系电池系统的效率、寿命及安全性。近期,北京中
在电气和材料研究领域,有一个仪器虽然不常被大众提起,但却至关重要,它就是工频介电常数测试仪。这个仪器能帮助我们了解材料在电场中的 “脾气秉性”,无论是电子产品、电力设备,还是新能源材料,都离
高压漏电起痕试验仪的设计、制造和使用需遵循一系列国际和国内标准,如 IEC60112、GB/T4207、UL746A、ASTM D3638 等。这些标准对试验方法、设备参数、试样要求、判定规则等方面都
优化测试流程对于提升试验机的工作效率与测试质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测试准备阶段,引入先进的自动化样品装夹系统。该系统融合了前沿的机械臂与高精度视觉识别技术,其中视觉识别系统宛如拥有一双锐利的 “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