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其它专题
- ·硅基负极的“硅”从何而来?
- ·赔本的高纯石英砂买卖,干还是不干?
- ·磷酸铁锂市场正从"价格战"向"价值战"转型
- ·资本,在精密陶瓷赛道“挥金如土”
- ·半导体级石英,加速突围!
- ·关税风暴!或是半导体产业国产替代“催化剂”?
- ·石英岩,被严重低估的高纯石英原料“选手”?
- ·干法电极技术为何成为固态电池行业新宠?
- ·尤尼明成为全球高纯砂老大,竟然是因为这项独家
- ·苹果、小米、OPPO、荣耀等手机巨头青睐的粉
- ·固态钠电: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
- ·AI浪潮下,导热材料如何“热”力全开?
- ·固态电池“起飞”
- ·哪吒闹海!空心玻璃微珠也要大闹材料圈?
- ·抛光液:材料界的‘SPA’专家!
- ·固态电池大热,碳材料如何趁势而上
- ·集成电路“芯” 需求,高纯石英材料如何满足?
- ·中国,为何“死磕”碳化硅
硅基负极何时能“出头”?
中国粉体网讯 过去一年间,硅基负极领域,涵盖硅氧、传统研磨硅碳以及新型多孔硅碳等品类,发展势头迅猛。在消费电子端,其市场渗透率逐步提高;动力电池端,多个示范项目陆续落地实施。与此同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积极响应,纷纷扩大产能。然而,尽管有需求释放、性能提升以及产能爬坡等多重因素推动,硅基负极行业在发展过程中仍遭遇诸多阻碍与挑战,其背后的驱动逻辑亟待进一步梳理明晰。值得注意的是,与多年来市场的持续预期不同,硅基负极的规模化应用始终未能取得实质性突破。硅基负极市场现状掺硅比例受限据业内人士透露,目前消费电子产品中硅基负极的实际掺硅比例仍然较低,通常在5%以下,即使是较为成熟的应用也仅达到8%左右,导致硅基负极在整体负极市场的渗..【详细】
更多专题报道
- ·固态电池硅碳负极的产业化突破与降本路径——访四川长虹新材料科技有..
- 2025-07-22
- ·CVD法能否成为固态电池硅基负极产业化的“破局钥匙”?——访中南..
- 2025-07-10
- ·超长碳纳米管赋能硅碳负极,突破锂电能量密度瓶颈——访四川大学王延..
- 2025-07-07
- ·硅碳负极vs硅氧负极:技术路线之争与市场前景展望——访沈阳工业大..
- 2025-06-30
- ·硅基负极材料表面修饰技术突破与产业化路径探析——访苏州大学王艳副..
- 2025-06-30
- ·硅基负极材料的产业化挑战与创新实践——访上海大学施利毅教授
- 2025-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