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粉体网讯
武高辉,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金属基复合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主任,国家部委重点项目首席专家,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4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5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00余项,制定国家标准1项、出版专著/教材2部、译著1部。长期围绕国家装备重大需求,率团队开辟了空天铝基复合材料研究方向,研发成功20余种新型金属基复合材料,形成了我国特有的金属基复合材料产品系列,保障了装备的升级换代,推进了我国“惯性器件材料的更新换代”、“空间结构材料的换代”。根据中国工程院2025年院士增选公告,武高辉教授入选有效候选人名单。

图源: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学院
主要研究方向
1.金属基复合材料性能与功能设计;
2.3D打印智能增材制造;
3.芯片热控材料;
4.智能仿生材料;
5.精密仪表材料稳定化处理。
研究团队
哈尔滨工业大学金属复合材料与工程研究所由武高辉教授创建,2014年升格为“金属基复合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实验室始终把满足国家重大工程急需和探索科学前沿相结合,在金属基复合材料高品质制备、界面反应控制、材料性能设计等三大核心技术领域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基础理论和工艺技术。拥有研究、开发、生产团队80余人,其中教授、高级技术人员20余人。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52项,发表论文500余篇。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合作);省部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
研究内容
武高辉教授及其团队研究了液态金属向复合材料中浸渗行为,提出了温度场、压力场、浸渗速度控制方法,发明了我国特有的自排气压力浸渗制备技术,在大气环境下低成本地制备出致密度接近100%的高品质复合材料。基于界面反应的热力学/动力学研究,并借鉴了碳势平衡原理,首创快速浸渗工艺,用简单的方法解决了界面反应控制的难题。
开拓金属基复合材料设计新方向。研究团队自主研发了高稳定性、超高导热、高阻尼、吸声隔声、电磁屏蔽、高比刚度等二十余种新型金属基复合材料,六种材料已用于国家重大工程,解决了航天及国防新一代装备的若干关键技术问题。
持续二十余年与惯性技术相交叉。在惯性器件稳定性评价、稳定化处理工艺和高稳定性复合材料设计技术领域,武教授是目前国内研究经历最久的研究者。他发现了传统材料在温度冲击/静载荷耦合作用下尺寸不稳定机理,提出了复合材料尺寸稳定的设计原理与方法,研制的仪表级、光学级复合材料尺寸稳定性超过现役材料。
另外,武教授团队首创的大气环境下金属基复合材料浸渗、成型、界面反控制同步制造技术,实现了低成本、绿色化制造的金刚石/铝和金刚石/铜超高导热复合材料及净成型构件,成功解决了高功率器件的散热问题,为多项“国之重器”解决了材料急需。
产业化发展
哈尔滨一盛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依托于哈尔滨工业大学金属基复合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武高辉教授团队,以国际上首创的气压浸渗高致密化技术、一体化成型技术等制备技术为基础,面向新一代电子器件、微波器件、高功率芯片等的热控需求,研发生产金刚石铜、金刚石铝超高导热材料和高导热低膨胀SiC/Al、石墨烯/Al等新型热控材料及其构件,填补了该类产品的国产化空白,并致力于成为我国芯片高端散热材料的引领者。

高导热金刚石/铜复合材料

高导热金刚石/铝复合材料
个人与武学追求
武高辉教授自幼便投身于武术的殿堂,成为尚派形意拳第二代传人,撰写多部武学著作,并在国际武术赛事中取得佳绩。他继承了尚派形意拳的精髓,并担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武术协会的会长。武教授曾多次表示,自己的科研长进与吸收中华武术的朴素哲学之道有着密切联系,最明显的一点,多年来在打科研项目的攻坚战时,支撑自己坚持下来的强大意志就与当年站三体式桩功的磨练密不可分。
武教授兼具学术与武术双重造诣,每天坚持武术训练和科研工作,赢得同事和学生们的尊敬与赞赏。他不仅是学术科研的先锋,在教学领域亦有突出贡献,多次获得国家级和省级教学成果奖。他曾在2014年的第十二届“梦想杯”香港国际武术节上,凭借卓越表现脱颖而出,获得多项荣誉。哈尔滨工业大学代表队表现突出,武高辉教授担任总指导,获得了广泛的认可与赞誉。
参考来源: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学院、哈尔滨一盛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时尚科学人
(中国粉体网编辑整理/石语)
注:图片非商业用途,存在侵权请告知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