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应重点发展17类新材料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标签新材料
前不久,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院士王占国在一个院士论坛上表示,新材料是国民经济、社会进步和国家安全的物质基础与先导,虽然有些在短时间内尚难实现产业化,但应当从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战略意义的新材料中,选择硅基微纳电子材料等17个新材料领域作为今后我国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重点。

?? 王占国说,目前新材料产品发展正在向着智能化、多功能化、复合化、低成本化、环保、长寿命方向发展。这将加快信息产业和生物技术的革命性进展,也能够给制造业、服务业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重要影响。他强调,新材料的开发周期正在缩短,创新已经成为新材料发展的灵魂。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趋势是:加强基础性、战略性的材料研究,促进成果快速转化;高性能、多功能的复合材料与组装材料发展迅速;材料智能化及结构-功能一体化;材料与环境、资源的“协调与融合”;新材料产品标准化出现全球化趋势;追求经济可承受性(即低成本技术)和可持续发展。

??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及全球化趋势的加快,人们对新材料产业发展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王占国说,新材料产业作为一种技术、知识和资金高度密集的高风险、高收益产业,与信息、能源、医疗卫生、交通、建筑和制造等产业的结合越来越紧密,而对学科交叉的认知将有力推动新材料产业的超前发展。其发展的驱动力正在由军事需求向经济需求转变,即由军事需求、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驱动转向如何以信息、生物技术等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他指出,新材料制备、成形和加工技术在逐渐走向综合化、多样化、柔性化(即不对环境产生污染)与多学科化的时代。

?? 据悉,目前跨国公司对材料技术及产业的影响越来越大,如日本、德国、韩国的8家公司控制了全球90%的硅片市场。新材料的国际市场需求十分旺盛,目前全球生物医用材料的产值超过了800亿美元,预计2010年其市场销售额将达到4000亿美元;世界纳米材料的年产值为500亿美元,预计2010年将成为仅次于芯片制造的世界第二大产业,年产值将达14400亿美元。我国新材料高技术产业目前已基本形成了较完整的材料研发体系,且特色产业呈集聚趋势,如长江三角洲的磁性材料产业、杭州湾的精细化工特色产业、珠江三角洲的建筑卫生陶瓷、新型电池产业等。如今,新材料产业已成为投资的热点,在2003年底,我国共有上市公司1327家,材料类为344家,其中新材料类就有43家。

?? 王占国分析认为,目前我国在新材料领域的科技创新体系尚未形成,跟踪仿制多、自主创新能力弱,而材料技术集成能力差、加工技术及装备制造水平低,则是我国新材料产业技术最薄弱的环节。低下的资源及能源利用效率和严重的环境污染,已成为制约我国材料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障碍;而缺乏高附加值产品,更成为新材料产业发展的瓶颈。此外,基础研究缺乏深度和广度、急于求成、部门间互相封闭等诸多原因,也是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 王占国指出,我国新材料产业的发展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目标,通过发展新材料带动制造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重视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材料产业,重视新材料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要增强前瞻性材料的储备,以推进材料技术的创新和跨越发展。最后,要提高新材料产业的规模和产业集中度,培育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形成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材料工业创新体系。

    链接:

? 王占国建议我国新材料产业“十一五”规划应重点发展17类新材料,它们分别是:硅基微纳电子材料、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半导体固体照明工程材料与器件、全固态激光材料与器件、平板显示材料与器件、稀土功能材料、功能陶瓷材料、超级钢材料与技术、航空航天用关键材料、核能工程材料、高速铁路及汽车用材料、新型能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生态环境材料与技术、海水淡化材料与技术、纳米材料与技术以及超导材料。(作者:王晓涛 )
推荐15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网友评论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粉体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粉体大数据研究
  • 即时排行
  • 周排行
  • 月度排行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