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863纳米材料改变和影响人类生活项目揭秘


来源:新华网

据《钱江晚报》报道上周,863纳米材料专项课题进展汇报会(南方区)在上海落幕。据悉,我国“十五”863纳米材料专项课题于2002年启动,共123个项目,其中的课题可分为电子、生物医药、环境、能源、结构材料、功能材料6大类。专家表示,科学研究犹如风险投资,“但只要其中有10%的项目能成,就足以改变和影响人类生活。”

    10分钟确诊乙肝

    我国是肝炎大国,以目前的技术,乙肝确诊至少需要24小时。吉林大学承担的“基于纳米晶生物探针的免疫层析检测技术”课题已经将这一检测速度缩短到十几分钟。病人只需要抽取比目前检测方法更少量的血样,然后滴在含有纳米晶的检测试纸上,十几分钟后就有结果。该检测准确迅速,且成本更低。

    “热”死癌细胞

    该项癌症治疗技术利用的是纳米磁性材料在交变磁场的条件下可以产生热量,进而导致温度的升高。正常的人体细胞可以承受40℃—48℃的“高温”,而癌细胞则无法承受这样的“高温”。该项技术利用人体的被动“靶向作用”,可以准确地把磁性纳米颗粒输送到肝脏上的癌细胞区域,通过控制交变的磁场,实现温度的控制升温,进而热死癌细胞。

    目前,东南大学正在进行这一名为“恶性肿瘤治疗用纳米磁性材料与相关应用技术”的研究。实验已经在小动物体内获得成功,但还未进入人体试验。

    靓车不再怕刮擦

    通过纳米技术的运用,建筑物外墙涂料的耐洗刷性由原来的1000次提高到1万多次,老化时间延长了两倍多。现在复旦大学正在研究把这项技术应用到汽车上。他们将开发出“高耐刮伤性和高耐候性轿车涂层材料”,这样轿车上的油漆在紫外线照射老化时间被延长;同时这种油漆的附着力很强,在发生刮擦时也不容易掉漆。

    “顶替”人的骨头

    通常骨折后医生会在人体内加入钢钉帮助固定断骨再接的位置,当断骨再生,人恢复行走能力之后,需要再次手术将钢钉取出。中南大学正在研究的“纳米HAP/高分子梯度功能生物材料制备技术”,正试图用一种新的纳米材料来替代“人骨”。这种材料和人体自身骨头的成分很接近,排异性小,具有人骨一样的坚硬度。当人骨折后,将这种材料植入就完全可以替代人骨,不需要再“麻烦”地取出。

    纳米电池用体温供电

    能源一直是人类需要解决的大问题。煤炭、水力、电力、太阳能……人们正在尝试着各种方法。纳米研究人员也想发明一种电池,它可以利用人体的自然温差发电。

    浙江大学的赵新兵教授正在研究这种“热电纳米材料及其在温差电池上的应用。”就像水流从高位冲下低位时会产生巨大的冲力一样,这种纳米级的材料可以将人体体表自然的温差转化成能量。这样手表就不用再装电池,装在人体内的心脏起搏器也不再存在电池老化,需要再取出更换的问题,因为人有体温,就可以让它永远工作。(完)
推荐6
网友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网友评论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粉体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粉体大数据研究
  • 即时排行
  • 周排行
  • 月度排行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