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取得环境纳米材料毒性效应研究方面新进展


来源:中国商务新闻网科技频道

[导读]  随着纳米科技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纳米材料在被广泛应用的同时,不可避免地通过各种途径直接或间接地进入到环境介质,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产生不可预知的影响,对此,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技术生物与农业工程研究所环境毒理与生态研究室许安课题组经过深入研究,终于在环境因素影响纳米金属氧化物理化性质、赋存状态及毒理学效应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中国粉体网讯    随着纳米科技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纳米材料在被广泛应用的同时,不可避免地通过各种途径直接或间接地进入到环境介质(如水体、土壤、沉积物等),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产生不可预知的影响。纳米二氧化钛(TiO2-NPs)和纳米氧化锌(ZnO-NPs)是纳米金属氧化物中最早实现商业化生产、产量最高、需求最大、应用最广的两种纳米材料。但迄今为止,其环境行为影响毒理学效应的作用机制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远远落后于生产应用。

  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技术生物与农业工程研究所环境毒理与生态研究室许安课题组在环境因素影响纳米金属氧化物理化性质、赋存状态及毒理学效应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课题组通过研究发现,可溶性和不可溶性纳米金属氧化物随老化时间延长,其理化性质及毒性效应呈现不同的变化:纳米氧化锌伴随老化过程的发生,其表面形貌、晶体结构和化学组成都会发生显著变化,导致其细胞毒性呈现明显下降趋势,而其遗传毒性却呈现上升趋势;与之不同的是,老化过程未显著影响纳米二氧化钛的理化性质及毒性效应。该研究已被国际毒理学杂志Nanotoxicology(13:1-11, 2015)接收发表,研究结果对在复杂体系中研究纳米金属氧化物材料的转归和毒性效应及其二者之间的构效关系提供了新的线索和思路。

  该研究受到国家重大研究计划、中科院先导专项B、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研究院院长基金资助。



  纳米氧化锌和纳米二氧化钛老化过程的理化性质转变。(A)TEM图,红色小方格表示SAED衍射区域,黄色椭圆形表示高分辨率电镜观察区域;(B)碱式碳酸锌、纳米氧化锌和纳米氧化钛的XRD图谱。


新鲜和老化纳米氧化锌(90-200nm, A; 20nm, B)和纳米二氧化钛(15nm, B)对AL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推荐18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网友评论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粉体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粉体大数据研究
  • 即时排行
  • 周排行
  • 月度排行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