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炳文 研究员
研究方向:固体核磁共振方法及其在电池领域中的应用 主要学术成果: (1) 开发了SHANGHAI, SHA+, RFDF-XY8-4-1和COM-IV等固体核磁共振脉冲序列 (2) 将先进方法学应用到固体电解质的表征中。 (3) 开发了锂电池体系的in situ NMR和in situ EPR方法。
关注:837 - 兰司 教授
研究方向:纳米合金与纳米非晶合金结构与性能研究;大块金属玻璃的制备与性能研究;纳米晶及非晶合金的相变机制;过冷合金液体中的相变机理及其应用;非晶合金、大块金属玻璃的变形机理研究;中子散射及同步辐射(高能x射线)散射实验。
关注:385 - 关注:390
- 关注:137
- 关注:97
- 关注:168
- 关注:199
- 闫建昌 研究员
研究方向:1、氮化物半导体材料与器件; 2、氮化物半导体材料的MOCVD外延; 3、紫外发光二极管(UVLED); 4、紫外激光二极管(UV LD); 5、二维材料及微纳结构与氮化物材料、器件的创新融合; 6、氮化物半导体无源光子学; 6、氮化物半导体人工光合成。
关注:269 - 姚建铭 研究员
研究方向:? 科研方向及主持项目: 主要从事高价值功能营养素的生物合成技术、营养素应用技术研究及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和处置技术研究,坚持科技成果产业化、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科研工作,为推动生物技术产业化,搭建起生物技术工程化平台。作为核心人员筹建了国内第一个离子束生物学实验室,开辟了离子束在微生物改良应用上新的研究方向,开展了大量的微生物育种改良工作。主持科技部863项目、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局STS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新型产业项目、湖北省中国科学院科技合作项目等项目。先后实现了维生素C(Vc)、花生四烯酸(AR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β-胡萝卜素(BC)、番茄红素(LYC)、N-乙酰神经氨酸(NeuAc)等多项技术的研究开发,并转移至企业,获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注:465 - 俞健 副研究员
研究方向:● 新型光电材料及高性能光伏器件 ● >30%的硅基钝化接触光伏器件关键技术 ● 光伏器件的低成本金属化技术 ● 光伏组件的SOFT封装技术及可靠性机理研究 ● 光伏发电的多场景应用技术 ● 光伏组件的绿色回收技术 ● 光伏组件的户外实证、光伏系统的运维及能源管理解决方案
关注: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