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随着汽车四化深入发展,电气化已经成为全球汽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汽车电气化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作为上游产业链的电池供应商们也迎来了水涨船高的利好市场。浪潮之下,一场全球范围内的全固态锂二次电池技术竞赛已经开启,固态电池作为“后锂电时代的必经之路”已是行业共识。电池就像电动车的心脏,固态电池将成为使新能源汽车更安全、性能更理想的关键技术。
产业透视
由于全球范围内新能源汽车的迅速崛起,普通液态锂电池的各种问题已经逐渐暴露,有着能量密度高、工作温度范围宽、安全性好、循环寿命长等特点的固态电池引发了市场的高度关注。
作为未来锂电池的发展方向,固态电池被各大企业争相布局。虽然固态电池在短期内还无法实现商业化,但并不影响各大企业对于固态电池技术研发进程的加快!
在行业人士看来,虽然明年或将成为半固态电池大规模商业化的“元年”,但真正意义上的固态电池才是行业共同努力的方向,“如果中期时间内(10年左右)车用全固态电池技术将迎来突破性进展和快速发展期,那么其将成为电动汽车取代燃油汽车的制胜利器。”
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完成了试错、资本积累,熬过了寒冬,在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后依然保持了竞争力,但行业不能因此掉以轻心。前瞻技术主动权的争夺非常激烈,市场综合能力的竞争更是一场持久战,动力电池江湖的“华山论剑”将一直继续。
固态电池,业内将其视作能够解决行业痛点的新一代动力电池。在对动力电池的三大要求——安全性、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方面,固态电池具备优于传统锂离子电池的潜力。
专家视角
中国粉体网讯 从动力电池性能需求上看准固态多孔聚合物技术满足度最高,固态技术还在路上,液态和凝胶态因其技术体系特点只限于数码和非大功率市场应用,但热固化电池只在封装技术上进行改进,但违背了电池产热散热机理不可在动力上使用。中俄新能源材料技术研究院院长王庆生业内最近被蔚来的150KWh“固态”电池的发
阅读正文由中国粉体网主办的“2021高性能固态电解质网络研讨会”于9月24日上午8:30准时开始。来自东北师范大学的刘玉龙副教授、合肥工业大学的冯绪勇研究员、以及中科院物理所的吴凡研究员分享了精彩报告。
阅读正文继2020年发表《锂电池如何驱动“电动中国”》报告后,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陈立泉在2021年又进一步提出“固态电池大干快上,引领电动中国”倡议,得到学界和业界的响应。
阅读正文7月7日,2021中国国际锂电产业大会(简称金砖锂电论坛)在上海汽车会展中心顺利召开。本届金砖锂电会议为期两天,主题为以“新技术、新应用、新发展”为主题,采用“会议论坛+展览展示+体验营销”三位一体的创新模式,多项重点活动同期同地举办,充分协同联动,品牌效应和影响力大幅提升。加拿大国家工程院院士、上海大学理学院院长、上海大学可持续能源研究院院长张久俊出席论坛并发表主题演讲——《全球电动汽车电池及锂电池的发展:现状、挑战、展望》。
阅读正文研发动态
近日,清陶QT-360高能量密度产品在国家机动车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上海)完成国家强检认证测试。该产品电池单体实测放电容量(1/3C)超过116Ah,能量密度为368Wh/kg。
公司有应用固态电解质膜和专用正极材料制备出了能量密度高达350Wh/kg的固态电池样品。
日前,吉林大学化学学院、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未来科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于吉红院士研究团队在新型固态电解质及固态电池研发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恩力动力(包括Enpower在中国、日本、美国的固态电池公司)成功研制出了实测重量能量密度520 Wh/kg,实测体积能量密度1100 Wh/L的软包锂金属二次电池,并得到了第三方检测机构的检测验证。
近日,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在LLZO复合固体电解质离子迁移机制研究中取得进展。
近期,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李驰麟团队研制出聚合增强型的锂氟转换全固态电池。
据外媒报道,密歇根大学(University of Michigan)的研究人员,列出锂金属固态电池面临的主要问题。
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材料科学与工程教授布劳恩和Xerion电池公司合作,研究发现通过控制固体电池材料表面的原子排列,可以改善电极和固体电解质界面接触,从而提高固态电池的稳定性。
中国粉体网讯2021年5月25日,由清华大学南策文院士,北京科技大学范丽珍教授,清陶研究院院长何泓材博士,在顶级学术期刊 Nature Reviews Materials (影响因子71.9)共同发表的学术论文“Tailoring inorganic–polymer composites for t
中国科技大学马骋教授团队设计并合成了一种同时具有成本与性能优势的锂电池固态电解质。该工作克服了固态电解质材料生产成本和综合性能难以兼得的瓶颈,使得全固态电池的商业化不再只是遥不可及的 " 锂 " 想。该成果已在《自然 · 通讯》期刊发表。
中国粉体网讯“在车用领域,我们能量密度达到270Wh/kg,可以通过针刺的高安全车用混合固液固态动力电池已经进入SOP,可以实现批量装车,正在按计划推进更高能量密度的固态动力电池研发和工程化,明年下半年就会给客户提供批量验证。”7月7日,在上海汽车会展中心举办的“2021中国国际锂电产业大会”上,北
据李缜介绍,公司为国内高端纯电动汽车配套半固态电池实现了续航里程超1000公里,比其第一代车型提高了一倍。
企业布局
在10月19日的投资者会议上,雷军公布了小米汽车目前进展,9月1日在北京完成注册,首个工厂将落户北京亦庄,收到超过2万份简历,到岗研发团队453人。小米造车及团队各项工作的进展都远超他的预期,预计小米汽车将于2024年上半年正式量产。
随着全球新能源产业的高速发展,产业链进入高速成长期,锂电池技术革新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这些行业领先企业“看好”固态电池技术,纷纷押注——卫蓝新能源。
中国粉体网讯从可互换电池网络到川崎为电动混合动力技术申请专利,品牌继续创新,试图塑造未来的电动汽车发展轨道。现在,很明显,宝马和福特已经联手支持固态电池技术。两位汽车巨头正在寻求科罗拉多州固态电池初创企业Solid Power的帮助,以到2030年将该技术纳入其阵容。这笔1.3亿美元的投资将在203
固态电池企业辉能科技获3.26亿美元融资,布局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
中国粉体网讯4月14日,由蜂巢能源全球锂电创新中心与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共建的固态电池技术研究中心在无锡正式成立并举行了签约揭牌仪式。该研究中心有望借助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在固态电池先进材料技术上的优势及蜂巢能源领先的研发实力,快速突破“卡脖子”的关键技术,推动固态电池技术转化落地。(图片
中国粉体网讯6月18日,在第11届中国汽车论坛上,LG新能源亚洲营销总经理朴镇庸透露,LG新能源正在着手开发新一代电池,包括拥有更优秀安全性能的聚合物和硫化物的全固态电池。LG新能源希望到2025年能够将聚合物固态电池能量密度提高到500到600瓦时每升,到2030年达到900瓦时每升。全固态电池拥
子公司惠州市金龙羽电缆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电缆实业”)与重庆锦添翼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锦添翼”)于2021年8月6日签署共同开发固态电池相关技术及产业化的框架协议,拟在五年内投入不超过3亿元与锦添翼共同进行固态电池及其关键材料相关技术的研究开发,并推动研究成果产业化。
容百科技:上半年,超高镍固态电池正极材料批量供应终端车企,将进一步放量
自2016年成立以来,有研集团国联研究院国家动力电池创新中心(下称“国家动力电池创新中心”),着手布局动力电池前沿技术,组建固态电池协同攻关团队,开展固态电池基础研究及工程化技术研究。
Solid Power预计将在2022年生产并交付首批100Ah电池,福特和宝马或将在2022年初开始在实际中搭载并测试这些固态电池,并在2025-2030年间,固态电池技术成熟并投放市场之前开始在实际工况中测试它们。
恩捷股份联手卫蓝新能源成立合资公司 加深隔膜在半固态和固态电池研发深度
日产汽车计划在2050年实现整个企业的运营和产品生命周期的碳中和,未来5年内,将有20款纯电动车型和搭载日产e-POWER技术的车型落地。为此,日产将投资2万亿日元(合176.5亿美元)推动电驱化进程,并在固态电池领域取得突破性发展,还计划在9年内使美国市场40%的销量来自纯电动汽车。
12月1日,Stellantis集团宣布与Factorial Energy已签署联合开发协议,推进Factorial的高压牵引固态电池技术。
“成本下降意味着固态电池将实现商业化应用,这无疑将是电动汽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Bloomberg数据预计,2028-2035年,采用固态电池的电动车将增长37倍,而固态电池的成本将下降至40美元/KWh,甚至低于液态电池。“因此,各个车企开始闻风而动,都想在固态电池领域抢占先机,早日实现量产。”
本次签约是捷威动力与中科院苏州纳米所在已有“高比能电池安全性提升”合作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和扩展,联合实验室将聚焦于固态电池的关键技术研发,提升电池安全性能。同时,联合实验室在新型电解质研究、材料及界面原位表征分析方面深入合作,不断加深对材料、电极及电解质界面的认知,在先进电池关键材料、电池设计及工艺技术等方面实现创新突破。研究成果将应用于车载动力电池领域,对实现捷威动力产品路线图中高比能电池产品开发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产业进展
在福特和宝马的大力支持下,电池开发商 Solid Power 正在扩大其位于科罗拉多州的工厂规模,并计划在明年年初启动固态电池的试生产。本次规模的扩张主要用于生产该公司的旗舰产品之一,一种基于硫化物的固体电解质材料,其产量将达到目前的 25 倍。
阅读正文据了解,双方将依托东风技术中心在新能源领域的技术积累与自主研发能力、赣锋锂电的固态电池资源布局,携手推进固态电池技术产业化落地。
阅读正文中国粉体网三星SDI于5月25日宣布,它将在2025年之前开发大型全固态电池单元和原型全固态电池单元,并于2027年开始量产。这家公司还表示,在丰田汽车方面,三星仅次于丰田全固态电池技术相关的国际专利数量。根据三星SDI的数据,日本目前占此类国际专利的68%,其次是美国(16%)和韩国(12%)。该
阅读正文解决方案
采用更高标准设计的涡轮加速器,和更耐磨损的材质,能够更好的满足更为严格的产品要求。高效、低能耗且污染能降到更低。设备特点:设备外型简单,结构紧凑,操作十分方便;可选用不同材质的分散盘,耐磨金属,陶瓷,聚氨脂等;分离方式有动态间隙分离式,离心大流量式;适用于连续生产或批次生产;双端面机械密封,可靠性强
派勒系列纳米销棒式砂磨机是PUHLER公司开发大流量循环卧式砂磨机,为新型纳米研磨设备产品,能满足各类面漆,纳米产品对细度指标的要求,产品粒度分布窄,PHN采用专利缝隙分离器系统,超大过滤面积,满足了各类高档面漆生产所需要的大流量多次研磨的要求。PHN的流量是传统砂磨机的几倍,分离器不受磨损,使用寿
硅碳复合负极材料数码终端产品的大屏幕化、功能多样化后,对电池的续航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锂电材料克容量较低,不能满足终端对电池日益增长的需求。硅碳复合材料作为未来负极材料的一种,其理论克容量约为4200mAh/g,比石墨类负极的372mAh/g高出了10倍有余,其产业化后,将大大提升电池的容量。目前各
本公司开发的NASION产品不仅具有高纯度、高离子电导等优势,同时粉体具有低残锂、纳米化定制,块体具有高致密度(≥95%)等显著技术优势,其综合指标明显**于目前市面上所能见到的同类型产品。
Labmaster手套箱系统带有强化功能以及优点用于满足客户的需求。作为MBRAUN公司的旗舰产品,Labmaster非常易于与我们的现有加工设备产品线以及可与第三方产品进行集成。Labmaster被证明适用于多种研发和制造环境以及被用于多个前沿市场如OLED/PLED/OPV领域。带有多个升级后功
锂电池烧成用大气气氛辊道炉技术特点:具有优异的热效率,温度均匀稳定。可以根据不同要求实现产品的均匀加热,快速缩短烧成时间。炉膛设有隔梁有效隔断各个温区的温度,实现对各温度区域的气氛和供气量进行调整。采用Sic辊棒或者陶瓷辊棒传送,传送平稳、可靠。承载量重。蓄热体的减少及炉膛整体采用轻质材料保温结构,
留言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