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粉体网讯 磷酸铁锂(LiFePO4)凭借其低成本、长寿命、高稳定和安全等优点,已成为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和储能电站等领域的主流正极材料之一。磷酸铁锂的理论压实密度可达2.6-2.8g/cm³,然而,常规固相法或碳热还原法合成的产品,其压实密度多在2.2-2.4g/cm³之间,严重限制了电池单体的体积能量密度。
高压实磷酸铁锂(通常指压实密度≥2.6g/cm³)意味着在同等体积内可填充更多活性物质,从而显著提升电池的续航里程或储能容量。此外,高压实电极片具有更低的孔隙率,有助于改善颗粒间的电接触,降低内阻,提升倍率性能。
近年来,随着储能电池和动力电池对能量密度、快充性能等要求的提升,行业对高压实磷酸铁锂材料的需求持续增长。然而,其规模化生产仍面临工艺复杂、产品一致性控制难等技术挑战。在众多合成路线中,结合碳热还原法与固相法优点的两步烧结工艺,凭借其对材料晶体结构、颗粒形貌与粒径分布的精确调控能力,成为实现高压实密度量产的有效途径。
核心工艺:两步烧结法
两步烧结法工艺通过两步热处理,可以实现对材料晶体结构重筑、粒径控制与形貌修整的有效调控,是达成高压实密度的核心。其基本流程如下:
预烧结:将锂源、铁源(磷酸铁)及碳源等原料混合、砂磨至纳米级粒度后,进行喷雾干燥造粒,随后在特定温度下进行第一次烧结,生成磷酸铁锂初生晶体。
二次烧结:将预烧产物经过破碎后,进行湿混,补充碳源、锂源等,并通过砂磨进行精确的粒度级配。混合物料再次经喷雾干燥后,进行第二次烧结,最终得到成品。

影响材料性能的关键工艺参数
研究表明,多个工艺参数对最终材料的压实密度和电化学性能具有决定性影响。
预热温度
预烧温度是影响材料结晶度和晶粒大小的关键。温度升高有助于提升压实密度,但过高的温度会导致磁性杂质(如Fe₂P)的生成,严重损害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因此,存在一个最佳预烧温度窗口,以在保证高密度的同时避免有害杂质的产生。
分散剂用量
分散剂(如聚乙二醇)能促进导电剂与活性物质的均匀分散,形成良好的导电网络。其用量存在一个最优值。适量添加能提升压实密度;而过量则会在高温下产生过多气体,导致碳包覆不均、材料形成多孔结构,反而降低压实密度。
碳包覆比例
碳源(如葡萄糖)在过程中既作为还原剂,又将无定形碳均匀包覆在颗粒表面。适量的碳包覆能抑制晶粒过度生长,使颗粒形貌圆润,并提高导电性,从而有益于压实密度。然而,过量的碳会使材料结构疏松,对压实密度的提升效果减弱甚至产生负面影响。
烧结温度
二次烧结温度直接影响最终产品的结晶度和颗粒生长。温度升高能促进小颗粒溶解和在大颗粒表面的再生长(奥斯瓦尔德热化),优化颗粒堆积,从而提升压实密度。但当温度超过一定范围后,对密度的提升效果趋于平缓,且会增加能耗,因此需选择综合最优的烧结温度。
粒度级配
这是实现高压实密度的核心技术之一。通过将不同粒径的预烧颗粒按特定比例混合,可以实现颗粒间的紧密堆积,最大限度地减少空隙率。研究表明,采用适当比例的大颗粒与小颗粒进行搭配,能显著提高粉体的压实密度。
气流粉碎工艺
烧结后的粉碎工艺对最终产品的物理特性有关键影响。优化给料频率、分级频率和磨体压力等参数,可以获得粒径分布更集中、表面状态更佳的成品材料,有助于实现最高的压实密度。
小结
综上所述,两步烧结法通过其精巧的工艺设计,特别是对粒度级配和分段温度控制的精准把握,成功解决了高压实磷酸铁锂量产中的均一性与稳定性难题,为高性能锂离子电池的材料开发提供了可靠的技术路径。
参考来源:
1.王敬超等《高压实纳米磷酸铁锂材料合成工艺研究》
2.王长伟《高压实密度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工程技术应用研究与展望》
(中国粉体网编辑整理/乔木)
注:图片非商业用途,存在侵权告知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