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强院士:专注大分子递送,开辟纳米药物新方向


来源:中国粉体网   青黎

[导读]  基础研究一定要选择“重大”科学问题,此外使用的解决办法要与众不同,比如说用全新的思路、全新的技术、全新的递送系统等,体现创新性。

中国粉体网讯  环孢素,也称环孢素A或环孢多肽A等,作为药物发现史上第一个选择性免疫抑制剂,开创了免疫抑制治疗的新时代,让器官移植成为可能。但由于物理化学性质的原因,吸收极差,普通制剂几乎没有吸收。上世纪90年代,他与华北制药集团新药公司携手,创新性地开发出环孢素软胶囊自微乳化技术。该技术提升了难溶性药物溶解度1000倍,成为国内首家获新药证书和生产批件的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打破了国外技术的垄断,为我国制药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突破。


他,就是北京大学张强教授,长期从事创新药物制剂的研究与开发工作。2023年11月22日,张强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医药卫生学部),既是对他个人成就的肯定,更彰显了他卓越的科研成果和贡献。 



张强院士


个人简介:


张强,北京大学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973首席科学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创新团队负责人,中国药学会常务理事、纳米药物专委会副主委,国家药典会制剂专委会副主任,Acta Pharm Sinica B副主编,ADDR和JCR等国际杂志编委。先后承担国家973计划、国家重大专项、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获多项国家或省部级奖励。在国际权威杂志等发表SCI论文300多篇,是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


1982年,张强获得北京医学院药学系理学学士学位;1995年,获得华西医科大学药学院药剂教研室理学博士学位;1982年—1992年,任职于医药总局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历任课题组长、研究室副主任;1989年—1990年,任职于日本国福冈大学药学部;1995年,任职于北京医科大学,历任药剂教研室主任、药剂系主任、药学院副院长;2022年,当选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2023年11月22日,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院士。


张强教授主要从事创新药物制剂研究,包括难溶药物、抗肿瘤药和生物大分子药物创新递释系统的基础与转化研究。在纳米细胞转运和整合素靶向递药领域获得理论突破,原创注射用自乳化技术、口服纳米骨架技术和整合素主动靶向递药技术等,开发多种新型递释系统上市。率领北大药剂学科获得全国第一个药剂学创新团队,在重大专项药剂平台的申请与结题中名列前茅,973纳米研究结题评为第一并再度获得立项,建立了全院第一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完成创新制剂研究30余项,申请发明专利50多项。


重回北医,开启“学术的世界”


1977年恢复高考,作为第一届考生,张强凭借优异的成绩考上北京医学院(北京大学医学部的前身),只身从四川来到北京求学。毕业后,他回到了老家成都,被分到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之后在那里呆了将近十年。1992年张强选择去华西读博。毕业之后,机缘巧合,1995年张强又回北医任教,兜兜转转十几年,张强还是在北医落脚了。接下来的二十七年,他再没有换过地方。


在这里,张强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学术氛围,有幸接触到一些响当当的学术泰斗,如张礼和院士、王夔院士等,他们的言传身教让张强获益良多。这些大师们特别有眼光和洞察力,即便不在同一个专业领域,也能提出自己非常独到的看法。


一次学术会议结束后,张礼和院士随口提了一句,说大分子药物递送可能是未来十年的发展趋势。在此之前,张强并不是做大分子药物递送的,听了这句话之后查阅了很多文献,发现大分子药物的非注射给药确实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于是将此作为自己主要的研究领域,直到现在。


后来张强由副高升正高、做了药学院副院长,也都离不开张礼和院士的叮嘱与鼓励。来自大师的指引和信任似乎击碎了最后那层迷茫感,让他更加坚信自己的研究。


张强能感受到,他们是真正做学术、搞研究的人,能心无旁骛地去探索未知。和他们在一起,可以彻底进入“学术的世界”,这让他非常幸福。在这样的环境中,张强觉得科研特别有方向和动力。


药剂领域,开辟了纳米药物的新方向


在张礼和院士的指引下,张强将研究重心放在大分子递送上。以糖尿病治疗药物胰岛素为例,每天三次注射给药,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不便。张强用了很长时间,尝试了各种给药途径,包括鼻腔给药、吸入给药和口服给药等。世界著名的胰岛素制药公司诺和诺德,曾主动找张强和复旦的实验室作为合作伙伴。


20多年过去了,当初张强曾参与的一项研究目前还在做临床试验。在大分子递送领域,张强两度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目前团队已从当初的多肽递送拓展到抗体、疫苗、核酸递送等。随着研究团队的扩大,张强开辟了纳米药物的新方向——抗肿瘤药物的主动靶向递送系统。


2000年以后,大量肿瘤标志物被发现,张强团队提出是否可以把肿瘤标志物作为药物递送的靶点。以肿瘤新生血管高表达的整合素为例,如果在脂质体上连上靶向整合素的序列,便可实现对肿瘤治疗药物的主动靶向递送。2005年一系列论文开始发表,张强团队成为国际上最早开展相关研究的团队之一,也获得省部级一等奖。直到近年,这个项目的转化研究才重新启程。虽然目前进展还比较顺利,但离真正开发出新药还比较遥远。


从2009年开始,前后十年的时间,团队又连续拿下了两个纳米药物研究的973项目。第一个五年,他们在细胞器水平(即囊泡水平)开展研究,阐明了纳米粒从肠上皮细胞外表面转运进细胞内、在不同亚细胞器之间的转运过程,描绘了纳米粒细胞转运的“全景图”,被国际论文评价为该领域的“里程碑”研究。第二个五年,他们更加深入,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哪些蛋白质参与了纳米药物细胞转运的调控,以及纳米粒在细胞转运的过程中对细胞本身功能的改变以及细胞的反馈性调控机制等,被认为是国际上最早系统研究纳米药物细胞转运机制的团队之一。


在海量的科研资源、数以万计的研究论文堆积的当下,如何从纷繁复杂的信息里,获得自己想要的,如何在众多问题中选择一个去研究呢?对于科研人员来说,现在的选择很可能会变成一生的研究方向。张强认为,基础研究一定要选择“重大”科学问题,此外使用的解决办法要与众不同,比如说用全新的思路、全新的技术、全新的递送系统等,体现创新性。


参考来源:

1、药事网:药剂学院士!张强:让药剂写上中国的名字!

2、泸州发布:泸州高中杰出校友张强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3、华北制药:祝贺!华药合作伙伴张强教授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4、北京大学医学部:科学追光者 | 张强:让药剂写上中国的名字

5、药事纵横:环孢素的发现与研发过程:让器官移植成为可能


(中国粉体网编辑整理/青黎)


注:图片非商业用途,存在侵权告知删除


推荐3

作者:青黎

总阅读量:5274249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网友评论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粉体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粉体大数据研究
  • 即时排行
  • 周排行
  • 月度排行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