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应物所等在超配位碳体系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来源:中国科学院

标签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水科学与技术研究室高嶷研究员及其合作者在超配位碳体系方面的研究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工作发表在《物理化学快报》杂志上(J. Phys. Chem. Lett. 2012, 3, 2264-2268)。8月14日,英国皇家化学会新闻期刊Chemistry World网站主页的封面故事以Carbon clusters score lucky seven为题,报道了这一最新科研成果。

  在传统化学理论中,碳原子有4个价电子,总共可以形成4个共价键。早在1952年,CH5+的成功分离就使超配位碳概念成为物理有机化学中最重要也是最具挑战性的研究课题之一。半个多世纪以来,实验和理论化学家们都在努力寻找最大配位数的碳分子体系,从而拓展对碳乃至化学键的根本性认识。迄今为止,实验合成的超配位碳分子体系碳原子的最大配位数是6。理论上虽然预测过一些六配位、七配位乃至八配位的碳分子体系,但是他们都有能量更低的对应异构体,也就是说他们不是最稳定分子。理论上所说的最稳定分子,代表了该分子比其异构体的能量更低、具有大的能带间隙、不带电荷或者带有少量电荷,结构上最好具有高对称性。

  高嶷研究员与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的曾晓成教授等合作,系统研究了第一行的副族元素以及大部分主族元素形成高配位碳体系的可能性,最后发现,只有钛原子能够和碳形成七配位的超配位碳分子体系[CTi72+],这是目前为止理论上发现的最大配位且稳定的碳分子体系。通过计算模拟进行蒙特卡洛的全局能量搜索,他们发现该体系比其异构体能量更低,且该体系为D5h对称性,有较大的能带间隙。该体系的30个价电子的双金字塔结构也与Wade规则非常吻合,从而进一步证明了该体系的稳定性。由于该体系是一个二价阳离子,理论计算证明了它可以通过配位2个阴离子形成非常稳定的中性体系并在室温下稳定存在。作者还进一步从理论上探讨了利用该超配位碳设计一维纳米线的可能性。英国伦敦皇家学院的Henry Rzepa教授对该研究给予了很好的评价。

  该项研究工作由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以及合肥工业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完成,得到了上海应用物理所、中国科学院北京超级计算中心以及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的资助和支持。
推荐7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网友评论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粉体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粉体大数据研究
  • 即时排行
  • 周排行
  • 月度排行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