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新材料产业2012年销售收入500亿


来源:成都商报

标签新材料
第三届国际化工新材料(成都)论坛将于5月6日在成都市举办。国内外化工新材料领域的决策人、科研带头人、投融资人士等将齐聚一堂,对我国化工新材料的产业发展进行深入探讨。

    记者日前从市经委获悉,经过多年发展,成都化工新材料产业在高纤复材、合成树脂(塑料)、硅材料、稀土材料等新材料方面初具优势。去年,成都出台了《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2)》,提出未来3年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建成特色鲜明、具有一定规模的我国重要新材料产业基地。今年,又按照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总体部署,将位于新津县的新材料产业功能区确定为市级产业功能区,举全市之力强力推进新材料产业功能区建设发展。成都力争到2012 年新材料产业实现销售收入近500亿元。

    新材料中试基地

    落户蓉城

    数据显示,2009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1664.81亿元,同比增长18.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477.1亿元,同比增长 21.5%,增幅列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一。其中,电子信息、机械汽车、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较快发展。

    有关人士介绍,成都新材料产业基础已初步建立。去年,全市共有54户新材料规模以上企业,其中主营业务收入上亿元企业达23户。硅材料类产品全年主营业务收入增幅最高,达到68.2%,而稀土及其他材料类产品增长33%。

    2009年,成都市重点推进了20个新材料重大项目,完成投资58.58亿元。比如,环球特种玻璃公司250吨超白玻璃等项目竣工投产,中蓝晨光新材料基地1000吨芳纶II、航天拓鑫1500吨玄武岩纤维产业化基地等项目主体完工,50吨芳纶Ⅲ等项目实现开工,中国化工集团投资100亿元的西部新材料基地等项目加快推进。

    得天独厚的科研人才优势,使得成都成为发展新材料产业的“宝地”———作为中西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最为集中的城市之一,成都在高分子材料、新型薄膜电池材料、镍氢电池负极材料和生物医用材料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研发能力。

    据介绍,成都玻璃纤维和玄武岩连续纤维制备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能位列全国前茅,聚苯硫醚树脂和纤维制备技术全国领先,是国家重要的高性能纤维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镧系光学玻璃技术居国内领先水平,产能占全球近30%。粘结钕铁硼生产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产能居全球第三。另外,中科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具备国内先进的锂离子电池材料研发能力,碲化镉/硫化镉等材料技术属国内首创;骨诱导材料、纳米羟基磷灰石、钛金属磷灰石涂层材料等产品技术居国内前列。

    目前,位于新津的新材料产业功能区与天津大学合作设立了产品研发孵化中心,中国化工集团将在新材料功能区设立国家级新材料重点实验室,与四川大学合作设立的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也将于今年10月开工建设,成为新材料产业中试基地。

    新材料功能区

    8月形成承载能力

    成都发展新材料产业还有一个天然的优势,即资源禀赋。市经委介绍,成都及周边地区资源丰富,原材料供应较为充足。比如,四川省内拥有丰富的硅矿、天然气和水电资源,预计2012年成都太阳能级多晶硅项目将形成年产1万吨的产能。而四川稀土资源储量和稀土产品产量位居全国第二,省内有全球最大的独立碲矿,总部设在我市的西藏矿业控制了全球锂储量的一半以上。

    围绕各种优势,最新规划的成都新材料产业功能区预计今年8月形成初步的承载能力。据悉,新材料产业功能区规划面积33平方公里,已建成约6平方公里,正加快7平方公里新拓展区建设。

    在交通方面,功能区紧临国际铁路物流枢纽综合功能区,距成都市区30公里,距西南航空港15公里,有成昆铁路及成雅(成乐)高速公路等7条快速通道与成都市区连接。

    据最新进展,新材料产业功能区已配套4万吨/日工业污水处理厂和6万吨/日工业水厂,并配备有220KV变电站、配气站和特勤消防站等基础设施,目前功能区已聚集企业34户。这里实行封闭式管理、开放式运营,全面推行服务代理制和项目备案制,实行一条龙跟踪服务、一栋楼办公制度,并享受省级开发区在用地、能源、进出口和税费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2年建成

    全国一流新材料基地

    未来2年,将是成都迈向全国一流新材料产业基地的关键时期。根据刚刚修编的《成都市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规划(2009-2012)》,成都市将按照 “立足领先、明确重点、整合资源、集约集群”发展的要求,坚持“重点突破、应用带动、产业配套”的原则,实施“跨越、追赶、配套”发展战略,以新材料产业功能区为核心,发展关键性、基础性、资源优势性新材料,国家战略需要和尖端科技事业需要的新材料,技术有所突破和市场需求量大的新材料,加强材料、工艺、装备的技术集成,注重新材料废料回收处理,实现节能环保可循环发展。

    在高复纤维方面,成都将重点依托中国化工集团,推进芳纶纤维项目,加快推进芳纶Ⅲ产品实现产业化、规模化,大力发展芳纶纤维下游延伸产业。硅材料方面,重点依托天威硅业、长生能源等现有多晶硅项目,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发展太阳能级、电子级多晶硅产品。稀土材料方面,重点发展稀土永磁、发光、贮氢项目,同时重点引进以物理加工和新材料后端加工为主的项目,包括玄武岩、玻纤等纤维及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超白(超薄、镧系光学)玻璃、陶瓷材料、催化材料、电子化学材料等。

    到2012年,成都市新材料产业实现销售收入将近500亿元,新材料产业功能区占全市新材料产业销售收入50%以上,建成特色鲜明、西部第一、全国一流的新材料产业发展基地。(唐小涛)
推荐11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网友评论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粉体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粉体大数据研究
  • 即时排行
  • 周排行
  • 月度排行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