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成形与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来源:中国粉体网   平安

[导读]  材料成形与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家在材料成形、新材料和模具技术领域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粉体网讯


重点实验室简介




材料成形与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家在材料成形、新材料和模具技术领域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面向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的重大需求,围绕材料制备与成形领域的基本科学问题和学科前沿,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突破关键科学技术问题,促进成果应用,在引领行业发展、以及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该实验室共投资近亿元建设了先进的材料测试分析平台、精密成形研究平台、材料制备研究平台、快速成形研究平台,为开展材料成形领域的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和对外开放提供了良好的支撑条件。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该实验室已在材料成形过程模拟理论与方法、数字化模具设计制造技术、快速成形与快速制模技术、精密成形工艺与装备、先进材料制备与应用等主要研究方向上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优势,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果。先后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10多项,省部级奖励50多项。研究成果已在国内2000余家企业、研究机构或高校中获得应用,解决了航空航天、汽车、家电、机械等领域的成形制造技术难题,促进了行业技术进步,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师资概况

材料成形与模具技术国家实验室现有固定研究人员71人,其中教授62人,副教授6人。实验室现已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3名、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名、长江特聘教授2名、青年长江1名、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0名,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湖北省创新团队4个。

崔崑院士,致力于高性能新型模具材料钢的合金化、夹杂物工程、高性能Ti(C,N)基金属陶瓷、激光熔覆基础理论等多方面的研究,先后承担国家攻关、国家技术开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以上课题20多项。国家新颁布的合金钢钢号,有一半由他主持研制。他创造性地研究和开发了一系列高性能新型模具钢,其性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创造经济效益超过2亿元,为发展我国新型钢种做出了巨大贡献。

李元元院士,长期从事粉末冶金、材料加工工程和机械工程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在高性能粉末冶金材料和有色合金材料的制备成形理论与技术研究、材料-工艺-装备-产品一体化研究等方面取得多项重要成果,主要成就和贡献体现在:(一)发展了粉末冶金温压成形理论和技术,发明了5种高性能铁基粉末温压新材料,攻克了行业共性技术难题;(二)发展了电、磁、热、力多场作用下粉末快速成形固结理论,研发出短流程制备特殊材料并实现材料-零件一体化的粉末冶金新技术;(三)研发出高强韧耐磨铝青铜合金及其制备成形技术,在制造业和国防工业中得到重要应用,取得显著技术经济效益;(四)研发出高强耐热耐磨白铜合金及其制备成形技术,填补了国内该类材料的空白,为我国研制系列新型战机提供了重要的材料支撑;(五)研制出高强韧挤压铸造铝合金及其大型复杂零件挤压铸造成形技术,研制出高强韧变形铝合金及其重要零件,解决了我国新型军工武器装备对特种材料及零件的急需。

李德群院士,长期从事材料成形模拟、工艺与智能装备等领域的研发,取得的创新成果广泛用于国防、汽车、电子等高端产品制造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均排1)、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排2)、独立于国家奖的省部级奖多项。获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指导的研究生30余人获博士学位。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主撰著作4部、合撰3部,主编教材5本、参编8本,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件。

成果概述

近5年来,该实验室按照总体定位和目标,围绕主要研究方向,聚焦成形中的材料科学问题与新材料的成形科学问题,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批系统性、原创性成果。发表学术论文1500余篇,其中SCI论文1016篇;编写中文专著12部,外文专著2部;获中国发明专利215项,国际专利6项,实施专利转让14项,转让费用2300余万;主持或参与制定国家及行业标准6项;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参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以第一完成单位获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9项。

材料成形与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的国家科技奖项

资料来源:材料成形与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注:图片非商业用途,存在侵权告知删除!

推荐8

作者:平安

总阅读量:14312720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网友评论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粉体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粉体大数据研究
  • 即时排行
  • 周排行
  • 月度排行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