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支撑三维纳米多孔石墨烯薄膜制备微米级柔性全固态非对称超电容


来源:MaterialsViews

[导读]  天津大学赵乃勤教授课题组利用纳米多孔铜为模板原位合成了三维管道状纳米多孔石墨烯薄膜(3D-DG),在此基础上,利用电化学沉积的方法在3D-DG内外表面均匀沉积了二氧化锰(MnO2),可达复合电极(3D-DG@MnO2)总量的90.5 wt%,从而大幅提高整体电极的电化学性能。

中国粉体网讯  电子器件的日益小型化和柔性化要求储能器件必须具备轻质、柔性,并能够在有限空间内最大程度地发挥高电化学性能。因此,探寻具有高体积比性能的柔性储能器件成为关键。柔性超电容因其具有高功率密度和长使用寿命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为了兼顾功率密度和能量密度,人们通常将具有高导电性的碳纳米材料和具有高比容量的过渡金属氧化物复合,以期获得优异的电化学性能。然而,碳纳米材料较低的比容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复合电极材料整体的电化学性能。因此,寻求高比表面积、高导电性、轻质、体积可忽略的自支撑体来复合过渡金属氧化物是获得高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超电容的关键。 

近期,天津大学赵乃勤教授课题组利用纳米多孔铜为模板原位合成了三维管道状纳米多孔石墨烯薄膜(3D-DG),其孔径分布为500 ~ 800nm,石墨烯片层少于5层,并展现了良好的柔韧性。在此基础上,利用电化学沉积的方法在3D-DG内外表面均匀沉积了二氧化锰(MnO2),可达复合电极(3D-DG@MnO2)总量的90.5 wt%,从而大幅提高整体电极的电化学性能。 

尔后,课题组利用纳米多孔铜催化氢化石墨高温裂解,合成了连续异质结构的纳米多孔石墨烯膜(3D-npG),并以此为负极材料,3D-DG@MnO2为正极材料,PVA/LiNO3为凝胶电解质,组装成非对称柔性超电容(ASCs)。组装后的ASCs的厚度仅有50μm左右,电压窗口可扩展至2V,表现出优异的体积能量密度(28.2 mWh cm-3)和功率密度(55.7 W cm-3)。ASCs在循环5000次之后容量仍然能够保持在~92%。仅使用一片ASCs就可以同时点亮25盏红色LED灯。


推荐10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网友评论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粉体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粉体大数据研究
  • 即时排行
  • 周排行
  • 月度排行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