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智能仓储”促铜陵传统铜业转型升级


来源:中国信息产业网-人民邮电报(北京)

[导读]  铜陵借助“互联网+”,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为传统铜材加工企业转型升级助力。

中国粉体网讯  古城铜陵,因铜得名,以铜而兴。近年来,面对工业下行压力加大、环境治理需求迫切、矿产资源日渐衰竭等多重挑战,这个中部工业重镇如何转型破局?


借助“互联网+”,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成为“中国铜都”发展升级的重要路径之一。在铜陵有色金属集团,安徽移动为其下属企业铜冠铜材分公司搭建的“智能仓储”管理系统已经成为传统铜材加工企业转型升级的“利器”。


成本减半,效率翻倍


“ 智能仓储 系统上线后,我们生产的铜材入库、出库非常及时,作业效率几乎翻倍,而且车间工人的劳动强度也大幅降低,以往需要两个工人负责的工序现在只需1个工人。同时,传统人工录入数据的差错率也进一步降低。”铜冠铜材生产制造部部长汤军说起“智能仓储”系统的功效,如数家珍。


记者了解到,铜冠铜材年产铜杆22.5万吨、铜丝6万吨。以往,铜材成品生产后,产品型号、重量、等级等信息全靠工作人员手工录入,统计量非常大,而且程序繁杂,人工录入还存在一定差错率。


能不能通过什么方式,把工人解放出来,把效率提升上去?


针对铜冠铜材的需求,安徽移动铜陵分公司发挥自身技术优势,为该企业量身定制了以4G网络为依托、二维码技术为主线的“智能仓储”管理系统。


该系统贯穿铜杆铜线生产、入库、验收全过程。首先,当铜杆生产完成后,工作人员在“智能仓储”系统中输入产品的品名、毛重、皮重、净重、规格、生产日期等信息,即可生成一个独一无二的二维码标签,并将二维码贴在铜杆上。随后,产品入库,工作人员通过带有移动4G卡的PAD扫描二维码,产品信息就会出现在PAD上。核对信息无误后,工作人员将产品信息更新到生产库中,并对产品打上出厂检验标签。产品最后运到客户处,客户会对产品重新称重,送货员就可以通过无线终端设备扫描产品信息,与客户的称验结果进行核对,并将结果反馈回公司。


“我们每天要入库七八百吨的铜产品,以前全靠手工,从早忙到晚。现在通过信息化手段,同样产量,只需一半时间。”设备品质部的王祥师傅指着手中的PAD笑着对记者说。


据了解,安徽移动这套“智能仓储”管理系统还为铜冠铜材的仓储管理工作提供了综合批次管理、物料对应、库存盘点、质检管理、虚仓管理和即时库存管理等功能,能有效控制并跟踪仓库业务的物流和成本管理全过程,完善产品仓储信息管理。此外,该系统还能对各种废料进行全程统计,对竖炉渣、铸机浇锭、实验样杆、废丝、废杆等所有物料使用实现无线终端实时更新,而且系统支持基于一定安全权限的在线更新,并根据原料投入和产品产出自动生成物料平衡表。


“ 智能仓储 系统应用一年多来,确实成效显著。”铜冠铜材李建祥副总经理介绍说。公司不仅实现了产品的智能进销存,而且做到了对产品生产状况的精准掌握,有利于提高售后服务水平,树立企业良好口碑,“对铜加工企业转型升级具有积极意义”。


创新不止,服务唯诚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制造业发展面临新挑战。资源和环境约束不断强化,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投资和出口增速明显放缓,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规模扩张的粗放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调整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刻不容缓。而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拥抱“互联网+”,正成为越来越多制造企业的主动选择,而这也正是电信运营企业助力传统产业创新创业的重点之一。


“铜陵传统制造业相对发达,仅铜陵有色金属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就有员工3万,家属10万,下属企业纵贯整个产业链。我们紧密跟踪企业发展,分析企业需求,针对企业生产、管理中的信息化需要,运用4G、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为其打造量身定制的方案。”据安徽移动铜陵分公司政企客户部经理潘晓冬介绍,移动4G在安徽发展很快,无论是覆盖深度广度还是服务支撑都位居前列,“以高速移动4G网络为支撑,我们的 互联网+ 解决方案可以更好地服务更多的行业企业”。


记者了解到,安徽移动铜陵分公司正与铜冠铜材展开新一轮联合创新,不久后,RFID技术将取代二维码成为“智能仓储”系统的2.0版。当下,铜陵分公司政企客户部的客户经理已经按需到铜冠铜材“上班”。“只要真诚地沟通和服务,就能抓住双方的契合点,有效推进合作进程。”潘晓冬说。


推荐4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网友评论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粉体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粉体大数据研究
  • 即时排行
  • 周排行
  • 月度排行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