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大学纳米生物交叉研究获突破


来源:

    湖南大学承担的“核壳生物纳米颗粒的研究与应用”项目,日前通过了中科院院士陈洪渊教授等主持的鉴定。专家认为,这项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在理论和研制技术上均获突破,是我国在纳米和生物技术相结合的研究领域中一项达国际水平的成果。
  纳米技术和生物技术,是本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两大潮流,两者结合的新兴学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近几年来,湖南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王柯敏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瞄准这一前沿,在纳米尺度上开展了对单细胞、单分子的理论及技术研究,成功地研制出多种新型核壳生物纳米颗粒,并为这一原创性科研成果申请了“核壳型纳米颗粒”等三项发明专利。
  核壳纳米颗粒问世后,王柯敏课题组将这种颗粒在多个领域展开应用,他们用比细胞还小、尺度与病毒相仿的荧光纳米颗粒,对白血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重大疾病进行早期诊断,结果比现有的检测方法灵敏度高出数倍;用功能化的磁性颗粒,从动植物组织或细胞中快速分离出DNA物质,为破译生物的奥秘提供了先进手段;用染料纳米颗粒试制出新型吸收紫外线的绿色化妆品,抗光漂白、永不褪色的油漆、涂料;最近,他们研制出一种新型基因载体纳米颗粒,为基因诊断、治疗和基因功能研究提供了最新技术手段。
  核壳生物纳米颗粒研制的难度极大,王柯敏课题组在前期实验研究取得圆满成功的基础上,对核生物纳米颗粒生产工艺的放大进行了研究,先后攻克了成核技术、包壳技术及生物表面修饰技术三大难关。课题组在核壳颗粒研制的过程中,获得了理论上的重大突破,证明了外壳与内核能否结合二者之间的电荷起着关键作用,为制备各种纳米材料提供了理论指导。
推荐13
网友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网友评论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粉体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粉体大数据研究
  • 即时排行
  • 周排行
  • 月度排行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