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色金属行业收储转型加速


来源:中国证券网

[导读]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了《关于营造良好市场环境促进有色金属工业调结构促转型增效益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严控新增产能、退出过剩产能、完善储备体系等多个方面,实施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中国粉体网讯  6月15日,记者从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权威人士处获悉,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了《关于营造良好市场环境促进有色金属工业调结构促转型增效益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严控新增产能、退出过剩产能、完善储备体系等多个方面,实施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从内容看这份文件是国家供给侧改革全局的一部分,改革核心问题还是解决行业低效、产能过剩的问题,同时使得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化,为结构转型后的新产业留出一定要素资源,促进有色金属行业的整体升级。”中大期货副总经理景川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供给端:产能退出和结构调整

“这是行业加快细化供给侧改革精神的一个体现。”生意社总编、中国大宗商品发展研究中心核心专家刘心田认为,国家在这个时点推出结构调整政策可谓正当其时,“从今年2月份到4月底的一波大涨行情中,有色系在整个商品体系里表现是最差的,远低于黑色系,这也是因为有色面临的挑战最大,不仅是国内,全球的有色金属产业都处于一个艰难的环境下。”

针对行业面临的结构性过剩、供需失衡等深层次矛盾,《意见》设定了优化有色金属工业产业结构的主要目标:电解铝产能利用率保持在80%以上,铜、铝等品种矿产资源保障能力明显增强,稀有金属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进一步提升等。

产能问题依然摆在了首要位置。《意见》提出,严控新增产能方面,确有必要的电解铝新(改、扩)建项目,要严格落实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方案,严厉查处违规新建电解铝项目。

“化解过剩产能是电解铝等有色行业的重点问题,肯定是压一些能耗高的、生产条件落后的产能,发展低能耗、清洁生产、降本增效的优质产能。”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副院长、有色金属材料制备加工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熊柏青对记者表示,“目前过剩的不只有电解铝,包括一些小金属也要关注过剩问题,上产能时一定要理智,多往高技术含量、深加工的方向走。”

在加快退出过剩产能方面,《意见》提出,要完善主要污染物在线监控体系,对不符合法律法规、产业政策和相关标准的企业,要立即限期整改;未达到整改要求的,要依法依规关停退出。引导不具备竞争力的产能转移退出。

此外,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适时调整发展战略,主动压减存量产能,实施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等量或减量兼并重组,退出部分低效产能。

需求端:推进国际合作

“化解过剩产能的另一个出口是扩大不同有色金属的应用链条,这样过剩产能自然就化解了。”熊柏青表示,“对这方面应该更重视,因为这是增量的问题,是以主动的方式去产能,对吸引就业、发展经济也有正向作用。”

《意见》提出,扩大市场应用。加强上下游合作,建立行业协会牵头,上下游企业参加、有关方面参与的协商合作机制,解决制约产品应用的工艺技术、产品质量、工程建设标准等瓶颈问题,拓展消费领域和空间。

同时,完善相关产品标准。健全有色金属产品标准体系,强化有色金属行业质量控制。

熊柏青表示,目前研究院和有色协会也都在致力于推进有色产品的应用,比如大幅扩大铝材在建筑、交通运输等领域的应用等。

对于推进国际合作,《意见》提出积极落实“一带一路”战略部署,充分发挥我国有色金属先进技术和装备优势,带动先进装备、产品、技术、标准、服务的全产业链输出,提高国际化经营能力。

“全产业链输出的概念很好,就是指全周期发展,从而避免行业的周期性波动。”景川对记者表示,“因为不同时期产业链不同点的利润不同,整合好之后,形成全周期的发展模式,避免上游挣钱、中游亏损这样的问题,这有利于有色金属行业真正的升级。”

“我国的铝加工、铜加工等行业建得晚,所以装备技术很不错,一些大品种的有色金属材料都具备了走出去的条件。”熊柏青说。

储备体系:适当增加部分储备

《意见》要求,健全储备体系,完善政府储备与商业储备相结合的有色金属储备机制,适当增加部分有色金属储备。探索开展有色金属企业商业储备试点,鼓励金融机构研究支持有色金属商业收储。

“过去的储备体系向外界传递的一个信号就是干预市场,价高则抛,价低则收,对市场价格产生较大冲击。”景川说,“现在已经在推进的一个是国家自身储备,还有通过市场外包,能够减少中央政府负担,同时也是市场化的、常态化的,避免出现出其不意的情况,也能解决战略需求等问题。”

熊柏青则认为:“有色金属的可再生性很好,扩大应用等于变相提高了我国资源储备量。现在使用了有色金属产品以后就实际上形成了储备,只是这种储备不在国储局,而是在民间,因此有色金属的再生资源化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

推荐1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网友评论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粉体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粉体大数据研究
  • 即时排行
  • 周排行
  • 月度排行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