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气溶胶污染 还天空以湛蓝颜色


来源:中国粉体网

标签气溶胶
近日,我国多个城市被雾霾笼罩,PM2.5数值突破警戒线,而北京的PM2.5指数更是连连“爆表”,空气质量达到六级严重污染,给城区居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针对数日来的重污染天气现状,环保部门启动应急方案,希望通过采取车辆分级限行等措施缓解环境压力。那么,造成这种“迷雾重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让我们走进气溶胶,一起来了解这种大气污染。

    简介

    气溶胶是由0.001~100微米的固体或液体小质点分散并悬浮在气体介质中形成的胶体分散体系。像雾、霾、尘埃,工业锅炉和各种发动机里未燃尽的燃料所形成的烟,采矿、采石场磨材和粮食加工所形成的固体粉尘等等都是气溶胶。而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所以有科学家把PM2.5认为是气溶胶。

    利弊

    一方面,根据气溶胶的独特性质,将其应用于一系列消费品,如涂漆、清洁剂、香水等,此外在农业、医学、环境科学、军事学等方面,气溶胶也有非常广泛的应用。

    另一方面,气溶胶对生态系统有很大的破坏作用,比如,CFC气溶胶对大气臭氧层有破坏作用,含有二氧化硫和氮等各种氧化物的烟雾可危害多种物质,包括动植物。随着人口密度的不断增加、工业生产的高速发展,利于气溶胶扩散和生成的因素作用越来越明显,其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大气颗粒物中多环芳烃具有致癌作用,汽车尾气、工业生产、天然气、燃煤、火葬场、吸烟等都是其来源,此外,大气颗粒物中还含有DDTs、HCHs、PCBs等持久性污染物对人类的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等有较大的危害,其中的细颗粒物易引起呼吸系统疾病,威胁人类健康。

    污染防治:

    1、方法

    主要采用水喷雾系统,水洗空气,治理城市大气污染。

    其次,还采用加强市区绿化、提高燃油品质、降低用车尾气排放、推广使用清洁代用燃料、冬季实行区域集中供热等辅助治理方法。

    2、深入研究找根源

    现今,越来越多的人充分意识到大气污染的危害,并进行深入研究,以期找到治理污染的有效措施,从根源上减少、杜绝污染物的排放,这些科研项目有的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系庄国顺教授领衔完成的“中国大气污染物气溶胶的形成机制及其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该课题组的研究成果揭示了我国城市群严重灰霾尤其是高浓度细颗粒物PM2.5的来源和形成机制,首次提出了气溶胶的长途传输是我国城市大气污染和灰霾形成的重要来源。他们发现,有机气溶胶、硫酸盐、铵盐、硝酸盐和元素碳是能见度降低的直接影响因子。机动车排放是有机气溶胶、硝酸盐和元素碳的主要来源,揭示了控制机动车的增长已成为中国大中城市改善大气质量的当务之急。为控制PM2.5,改善我国空气质量作出重要贡献。

    3、严法严规限排放

    2012年2月29日国务院同意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新标准增加了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8小时浓度限值监测指标。自此,PM2.5首次正式纳入空气质量标准,各省市开展细颗粒物监测工作,为控制大气污染出谋划策,积极贯彻落实政策。

    2012年12月5日,环保部发布《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针对PM2.5的工作,指出除继续推进监测外,更重要的是从源头上控制PM2.5污染源如工业领域烟粉尘等的排放。

    2013年1月16日,《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第五阶段)》向社会第二次公开征求意见。其首次将颗粒物粒子数量纳入污染物控制项目,加严了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的限值,并提高了标准,降低了其他污染物的排放限值,其中氮氧化物降低25%-28%,大幅削减了新生产汽车的单车排放量。

    4、高新科技添助力

    当今各国纷纷使用空气净化器控制气溶胶污染,除尘技术主要有布袋除尘、静电除尘与文丘里洗涤除尘。而随着国家对工业各主要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日趋严厉,工业烟粉尘治理领域将逐渐淘汰治理效果较弱的电除尘技术,转而进入袋式除尘技术的全面替代时期。

    为形势所迫,我国的颗粒测试仪器需要更为尖端的检测手段和精准的检测水平,严格为环境空气质量把关。这对于颗粒检测仪器行业来说,不仅是严峻的挑战,更是发展的契机。

    环境保护是一场持久战,不仅仅需要国家环保政策法规的严格限制,更需要每个公民的自觉意识。深入研究气溶胶,消除其有害的影响,利用有利的影响,对我国乃至世界都是至关重要的课题。对于粉体行业而言,不仅要提高颗粒检测仪器、除尘设备的水准,还要从粉末微粒的源头抓起。工业生产中的研磨粉碎流程,在注重设备处理效果的同时,真正重视环保工作,为环保担一份责任,也尽一份力。(本网编辑 落晖/文)
推荐4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网友评论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粉体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粉体大数据研究
  • 即时排行
  • 周排行
  • 月度排行
图片新闻